為生活找出口,而不是找藉口。
人會犯的最嚴重錯誤之一,就是忘記自己想達成的目標。
失敗並不使人後悔,最後悔的莫過於從未嘗試。!
面對充滿恐懼或不確定性的環境,戰勝恐懼最好的方法是「行動」先跨出第一步。
無論你的「目標」是什!? 『一心一意』是 「成功」 的主要關鍵。
為生活找出口,而不是找藉口。
人會犯的最嚴重錯誤之一,就是忘記自己想達成的目標。
失敗並不使人後悔,最後悔的莫過於從未嘗試。!
面對充滿恐懼或不確定性的環境,戰勝恐懼最好的方法是「行動」先跨出第一步。
無論你的「目標」是什!? 『一心一意』是 「成功」 的主要關鍵。
一直不知道這幅畫什麼寓意,只以為是猫把蛇尾當鼠尾了,後來才知道這幅畫是義大利一位畫家創作現實題材 “你永遠不知道跟你玩的是誰”
所以
請尊重每一個人。
你看到的只是一點點……
其實别人早已看清你,而不輕易傷害你……
有時你可能赢了一時,而轉身却輸了全盤,
對人對事多一點真誠,少一點套路!
<<<心存善念!你就是赢家。>>>
書名:贏戰高峰 人際關係的因應祕笈 作者:丁志文老師
對志文來說,人生職涯是無時不在的「自我盤點」。
「了解自己,整合自己的本職學能和工作經驗,找出自我價值,將無可取代!」。
一個人之所以會「成功」? 決定的因素可能有許多, 但其中最不可缺的重大關鍵就個人的「態度」。大環境中生活週遭,每天都在上演著「適者生存、優勝劣敗」的嚴厲競爭。表示我們不需在哀怨氛圍中起伏,而是要在樂觀的想法中前行。當遭遇挫折時,有人放棄,我們堅持。別人遲緩,我們仍然向前行。每次跌倒就會立刻站起來, 能在逆境中,樂觀的人,也一定能讓自己邁向成功的目標。
在職涯發展的歲月,志文有十年的時間,擔任的是技術服務方面的本職,是資訊產業的職人,至今,也是IT這方面的教育培訓專業。到了人生第二個十年,則投入在另一個領域:業務銷售。從最基層的業務做起,後擔任到企業高階的業務資深經理。有著豐富的業務實務經驗、業務培訓經驗,也因為本身資訊背景出身,後來又投入業務、行銷等職能,志文接觸到各種類型的企業,也發現,當面對不景氣的時候,個人要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,主要是必須有正確的心態,及如何做好人際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。
為了給在職場中工作的人更多的啟發,後來志文投入了很多心力在培訓領域,因為想藉由自己豐富的職場經驗,來幫助更多的人自我成長。溝通,從古至今,都是人與人間互動,以及文明成長很重要的關鍵。就算到了網路時代,溝通的平台可能變了,有時候企業開會只透過視訊會議,但基本原理還是一樣的。這也是志文分享人際關係與溝通的初衷。
任職於資訊科技業二十多年,歷經資訊工程師、產品經理、行銷經理、業務專案經理等職務,為IT專業經理人。擁有資訊、行銷、企劃等專業證照。現從事於多媒體影音攝影剪輯、視訊會議與遠距教學及線上課程、自媒體和直播、電子商務、數位行銷等項目,任培訓講師、行銷顧問之職務。
當我們入社會工作,不論是擔任業務銷售商品,或在公司企業裡與同事溝通,都需要關注這些人與人間交流重點。
其實,就算是在家裡與親人溝通,與孩子溝通,與長輩溝通。也都是需要重視人際關係的基本原理,如果大家都懂溝通,世上就不會有所謂「清官難斷家務事」了。
關於人際溝通,還有一件事也很重要,那就是情緒管理。人畢竟是感性動物,無法百分百理性,就好像夫妻吵架,明明深愛對方,但在交流時也可能說出讓彼此都很難過的話。這已經無關口才,無關誰有道理的問題。
以下是針對有關情緒管理做補充幾點:
1) 當說話時 注意自己的用辭,情緒無法控制時,要特別留意自己說的話,不要帶有情緒性的字眼,以免吵架到最後模糊了焦點,還傷了和氣。
2) 若情緒實在不佳,可以離開現場或保持沉默,若無法離開,那就只好提醒自己別說話,以免傷人,等大家情緒過去再來溝通。
3) 委婉表達自己的想法,因為一時的情緒憋久了,會變成「心情」,而不好的心情可能會持續一整天或更久,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工作與生活,實有必要適度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4) 找出自己最易被引發情緒之處,你可以先主動告知,這樣大家都可以避開情緒的引爆點。
5) 平日要懂得紓解壓力。壓力太大會讓人的情緒承載變得脆弱,所以不要讓自己太緊繃。
6) 交流雙方都要試著用同理心為對方解讀,尤其是情境中的相關人員來說特別重要。
7) 不要太過於完美主義,這樣做不但增加自己與週遭人士的壓力,也容易讓情緒長期積壓無法解開。
8) 情緒爆發時別做決定,因為情緒爆發時,人就很難理性地思考,所做出的決策也就不會是最佳決策。
人與人溝通是必須長遠學習的學問,就算身為成功人士,身為企業老闆,身為名人,也都還是要學習溝通。因為人是最複雜的生物,人與人間的溝通,當然更需要用心了。
改變,讓我們一次次清楚的明白,
我是誰,我想要做什麼?
這是生命的意義,也是生存的意義
改變是一個過程,這個過程是複雜的,更是艱難的。
你要不斷嘗試,選擇適合自己的,自己喜歡的,最後,還要找到可以讓自己堅持下去的快樂。
改變,讓我們發現,人生不是必須是對和錯的,不只有唯一的答案,我們可以去嘗試不同的可能,讓自己有能力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。
用開放的心情面對你的選擇,勇於改變,善於放棄,我們才可以收穫不一樣的人生。
希望我們都可以成為一個心靈手巧的雕刻者,用耐心和智慧雕刻出更完美的自己。
勇於改變,活出自己的奧妙人生。
人與人間的互動,有時候牽扯到許多因素,有時候還沒有交流本身就已經是對立的狀態,例如選舉期間不同黨派的較勁。或者相反地,還沒交流一方已經取得絕對優勢,例如說:當韓星來台,粉絲一看到心儀韓星就不斷尖叫,這時候韓星不論什麼,在粉絲耳裡都是美妙的聲音。這也是一種交流。
但以一般正常的人際關係交流來說,有一件很重要的,我們始終要擺在心底的事,那就是,對方是一個「人」,也就是他是有七情六慾,有感情世界的人。許多的人做交流,好比業務員銷售東西,都只把對方當成「口袋有錢」的人,抱著這種心境做交流,當然無法真正交「心」,也往往造成交流失敗。
與人交流,要做到交心。最關鍵的就是重視「同理心」,你必須試著讓自己不要執迷於自己的主觀意見。要懂得設身處地,站在對方的立場去體驗對方的心境歷程,表達本身瞭解其目前的感受。
方法有:
1.使用言語表達我們對對方內心世界的瞭解,將你所體驗到的對方感受回應給他。
2.試探我們對對方的瞭解是否正確,也讓對方有澄清的機會。
3.找出互相矛盾的情節,幫助對方抽絲剝繭以解決問題所在。
4.說出別人或自己的類似經驗,讓對方從這些實例中瞭解我們能感同深受。
5.直接告訴對方,有話直說無妨,彼此皆能打開心防,直言不諱、不說假話。
6.避免使用批判、評斷的字眼,以免對方覺得我們只是會說一些風涼話。
7.使用我們自己的話將對方的想法與感受重述一遍,讓對方覺得我們己經有所瞭解,並且想要更進一步瞭解。
8.使用鼓勵的口吻,讓對方繼續說下去。
當然,人與人間交流,我們不只是傳達者,我們同樣也是接受者。不要只想著,對方為何不懂我的意思,很可能,對方也在思考,為什麼他說的話,我都聽不懂呢?
所以,人與人間交流,要懂得做有效的思考…。
一般而言,思考永遠超過說話的速度。因此,當我們接受對方所傳來的訊息,應該運用時間來反覆思考這些訊息,其思考方向包括:
1.篩選與分類:與對方溝通出來的訊息也許千頭萬緒,讓我們一頭霧水,此時我們切勿慌張,應從中尋找出關鍵的訊息。
2.找尋絃外之音:與對方溝通出來的訊息,有時只是一些表象,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去思考,其訊息是否有其他含意。
3.明辨是非:我們應隨時保持思緒的活絡,從不同的角度思考,以免被對方的花言巧語所惑,產生錯誤判斷。
在交流過程中,我們也要懂得提出問題。在溝通的過程中,適時地提出問題,不僅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多資訊,而且也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傾聽。
其要點:
1.多提開放式的問題,可以讓對方盡情地回答,使我們獲得更豐富的資訊。
2.提出有關的問題,使對方知道你對他的事感興趣。
3.提出必要的問題用來澄清事實,有些人不好意思提出問題,只好自己胡亂揣摩,其結果反而容易造成誤解。
4.切勿不斷提出問題,如果我們問太多的問題,會變成我們在主導,而非傾聽對方的心聲。
此外,若溝通的過程中,覺得我們被誤解了,許多時候,我們再怎麼辯解都很難撼動對方想法,因為對方處在一個抗拒的心境,這時候說再多都沒有用。所以,說當我們被誤解時,與其花很多的時間去辯白,不如讓雙方先冷靜下來之後再說。
當溝通阻礙時,說再多,沒人會聽、沒人願意聽。因為人們總按自己的所聽聞、所理解的來做出判別,每個人其實都很固執。若他理解你,一開始就會理解你,從始至終的理解你,而不是聽你一次辯白而理解。
與其努力而痛苦的試圖扭轉別人的判別,不如默默承受,給別人多一點時間和空間。省下辯解的功夫,去實現自身更久遠的人生價值。
溝通的事,因為人與人間交流,不論是親人或者客戶陌生人,都要靠溝通。但溝通只是人際關係中的一個重點。
由於人與人間的關係有多元,因此對客戶溝通的方式,不代表可以適用於對家人溝通的方式。和同事溝通的方法,也絕對跟和長輩溝通的方式不同。人際關係是一種資源,但不是「利用」。我們可以說朋友是一種資源,但交朋友不應該懷有特別「目的」,不是因為我知道某人有錢或某人是專家我才刻意去認識他。
可是話說回來,人與人間的關係,卻又和「運用」有密切相關,畢竟,我們認識很多人,但也可能有不是那麼熟悉的朋友。一個典型的例子,民意代表,需要很多人脈,他可能哪天與你握手,但其實他轉身就忘記你了,但這無可厚非,因為在這樣的交流中,你代表的是選民中的一位,他不是和你「這個人」握手,而是和你這個「族群」握手。
所以人與人間的關係,充滿學問,無論如何,人與人溝通最基本要達到的三個目的一定要達到:
1) 展現你這個人,讓對方認識你,知道你的想法
2) 建立你與對方的善意,除非你原本溝通的主題就是興師問罪,否則一般人與人交流,都希望締結善意。
3) 完成一件事情。許多時候,人與人交流都是要完成某件事情,例如去商場買東西,或者業務員賣東西,或者導遊做解說等等。就算只是和自己家人講話,也是要完成一件事情,那件事情就是表達對家人的愛。
在人與人間交流,除了言語溝通外,還可以透過非語言溝通,那就是善用身體語言:
所謂身體語言是指身體的動作或表情等等,我們可以用身體語言來代替口語化的表達。不是有句話說:「無聲勝有聲」嗎? 當那個時候,是甚麼因素讓你不開口卻能傳達比開口更好的效果呢? 絕對不是呆呆地坐在那邊就可以,一定還需透過眼神,透過身體的動作來表達。好比說,你送一朵花給一個女孩,那女孩沒有開口說好或不好,只是兩眼流淚用感激的表情看著你,那這代表甚麼意思,還需開口說嗎?
身體語言要注意的事項:
1. 談話時,身體面向對方,彼此保持適當距離。
2. 眼神應凝視對方的眼睛,表情專注而不嚴肅。
3. 雙手自然放好,不可交叉在胸前。
4. 雙腳自然擺好,不可翹起二郎腿。
5. 以點頭、眼神或表情等,來表示接受到訊息或瞭解對方的意思。
6. 保持「神情自若」的原則,但有時也可配合溝通內容採取最適當的姿勢或表情。
當然以上的身體語言,主要適用在一般的商務交談,以及拓展人際關係的角度上看交流。這時候重視的商業禮儀,以及應對進退中對對方的尊重。若是和自己的親密愛人,或老友死黨,自然有其他的身體語言。但那就不在本交流範圍了。
我們都需要依賴另有一個人才能行使團體生活,我們要依賴不斷的溝通,才能讓自己生活更好。
為此,我們每個人要先靜下來,認清兩件事:
第一,不要以為自己總是對的。所謂對與錯,往往不那麼絕對。
第二,溝通要視「對方」而定,不同的對象,代表不同的背景,你就必須調整不同的溝通模式。
注意,人們是活生生的個體,不是機器。
機器還比較遵守邏輯,但是人啊!往往不合邏輯。
「可能你說得 有道理,但我還是討厭你,因為我就是看你不順眼」。
對某人有道理,但對他沒道理,因為他的成長背景對這件事的看法和你截然不同。
如果人人都有不同背景狀況,那如何溝通? 根本就是天天會遇到死胡同。當然,也沒那麼絕對,畢竟,還是有共通的原則。
首先,比較日常交流的事,當然不需要大費周章,若每件事都要顧慮來、顧慮去,活著也太累了。
所謂溝通,在此主要是需要「影響對方」、需要「透過傳達讓一件事情進行」,或需要「透過溝通改變現狀」。
以此來說,向朋友說聲:早安,或跟他說:昨天去看一部電影很不錯,這是聊天。但老闆交代員工去辦事情,媽媽教導孩子要做正確行為,或者太太和先生抱怨他都不陪她,這些都是溝通,也就是說,若溝通有了誤解,那可能結果就會不一樣。
基本上,不論對方的背景如何,當溝通的內容比較複雜,有可能誤解時,就需要特別留意。溝通有以下幾個注意事項:
1.提問
特別是在兩人對一件事可能認知有誤的情況下,提問一定是必要的。提問有兩層意義,第一層,透過提問,例如「對於這機器的用法,你還有甚麼不了解的嗎?」,可以進一步了解對方的看法。第二 層,透過提問,經常會發現誤解的所在,「你知道我的本意是為你好吧?」看到對方納悶的眼神,你才知道,原來對方還是不明白。於是你就再說明一次。
2.傾聽
溝通最忌諱的就是,一個人唱獨角戲。如果在學校,老師傳授學生,那是單方面授課。但在社會上,人與人間溝通必須要有互動,所以我們不只要懂得講,更要懂得聽,這一方面可以讓溝通更清楚,更重要的事讓對方覺得你尊重他。事實上,很多時候,溝通已經不是在「講理」,而是在「講情」。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,你若讓對方「奇模子」不好,那溝通再多也沒有意義。因此談話時,一定要保留足夠時間給對方發表意見,並且在對方講話時,不要搶話,不要自已為是的詮釋對方的話。用心傾聽,才能讓溝通繼續下去。
3.主動出擊
許多時候,溝通要主動出擊。這裡不是指你說話要強勢,而是態度上要積極,有時候「積極的弱勢」也是一種積極,好比說我們主動以低姿態向對方請益,就是一種主動出擊,但卻是低姿態。甚麼時候要用主動出擊呢? 像是:
a. 針對某個議題,邀請對方提出想法
b. 對方是比較木訥內向者,你必須主動出擊誘導他談話
c. 對方表達能力不強,你可以主動釋出問題,問他是不是想表達這個意思
d. 當溝通方向偏了的時候,可以主動出擊,將話題導正回來。
主動出擊很重要,如果雙方溝通,一方無言另一方也無言,那就溝通不下去了。
4.說故事
溝通的內容可能一樣,但表達方式可以很多種,視對象而定。最典型的例子,老師教導學生團結的道理,他可以直接告訴學生「團結非常重要,我們大家可以團結,就沒什麼人打得倒我們。」然而這些太老生常談了,調皮的學生根本聽不進去。這時候老師改以說故事的方式,講酋長要求三個兒子分別折筷子的故事,筷子個別都很好折斷,但當三個兒子筷子綁在一起就無法折斷。以說故事方式,孩子就會聽得津津有味,也更能認識這樣的道理。在職場上,包括對客戶簡報說明一個產品,或者和老闆提企劃案,如果懂得透過說故事的方式,都可以做到好的溝通。
孔子曾說: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」。
這句話傳達了,許多人明明不懂卻要裝懂,還不如知道的部分就說知道,不知道的部分誠實的說不知道,這樣老師才懂得該如何傳授。
然而現實生活中,畢竟不是校園。於是就有很多溝通模式,有的人「自以為知道,其實不知道」;有的人「知道自己不知道,但硬要假裝他知道」;還有的人「明明自己知道,卻為了某些原因要說不知道」。當不同的人處在同一環境時,例如家庭或職場,那麼就會產生溝通問題。
為何男女朋友會吵架? 為何夫妻失和? 為何有辦公室紛爭? 範圍擴大來看,為何社會上會有那麼多的爭執? 歸根究底,就是溝通出問題。但說,誰對誰錯呢? 就好比前面的案例,甲乙業務都懂自己的產品,但介紹的方式不同,誰對誰錯呢?
所以溝通,絕不是把「自認為對的事情」傳達就好。
原因有以下幾點:
1) 可能,你說得對的,但對方也沒有錯。
因為是站在不同角度來看事情。就好像養狗很好,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,但他說,養狗會吵到鄰居,並且隨地大小便汙染環境。這件事沒有誰對誰錯,因為等於是在講一件事的不同面向。
2) 可能你說的事情有部分對有部分錯,對方也是如此
最典型的例子,瞎子摸象。一個人摸到象腿,說象就像個樹幹,一個人摸到象尾,說象就像個繩子。兩人都只是摸到真相的一部份。這時候再怎麼吵下去,也永遠沒結果。
3) 可能你說的事情對,但對方對你的解釋不同
例如你說你的企劃案,被某個廣告大師拿去看了,被大幅修改送回來,你原意是想表達自己的東西,非常受看中,連大師都拿去看了。但對方只聽懂你的東西被修改了,表示你的東西是錯誤的。因此他對你的能力大打折扣。
4) 可能你說的事情對了,但這不是對方關心的重點
這種情形是最常見的。好比一個男孩穿著帥氣的西裝,帶著新認識的女孩,以很專業的口吻,跟她導覽這個城市的文化,男孩以為女孩一定會被自己的風采迷倒。但女孩心中想的卻是,這男孩好自私,都不關心我走路累不累,有沒有肚子餓?
以上只是幾個例子,事實上,溝通的排列組合還有很多,而人與人間的不愉快。包括情侶會成為怨偶,認真的員工老是得不到上司賞識,很多時候都是出在溝通。特別是自以為自己沒問題,這時候才是最大的問題。因為往往是因為這種態度,讓對方覺得「再溝通也沒意義」了,最終造成分手或不歡而散的下場。
但你錯了嗎? 是的,你錯了,但錯的不一定是溝通的內容,而是溝通的方式。
所以溝通,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。不是口才好的人才能溝通,有時候口才越好反倒越不懂得自我反省;也不是所謂「得理」的人就可以溝通,很多時候「得理不饒人」者會讓人厭惡。
虛心承認自己溝通仍需要學習,才是開展好的人際關係重要的關鍵。
提起溝通,經常人們以為,這有甚麼難? 只要會講話,大家都可以溝通。
就算不懂英文,一個小學生也可以憑一些肢體語言和外國觀光客交流;就算天生聾啞,也可以依靠手語或書寫,達到兩人基礎互動。
溝通,有甚麼難?
然而,就是因為這樣的錯誤認知,讓很多人在職場上吃虧,如果是被公然拒絕那比較明確,最怕的就是吃了「悶虧」被排擠了,都還不知道原因。究源頭,可能就是一開始自己講話傷到人,自己都不知道。
要先釐清一件事,甚麼叫「溝通」?
溝通就是要表達自己的立場,讓自己的訴求成功嗎? 碰到對方專業比自己差,或者對方比較不善言詞,是否就代表自己的溝通就一定「佔上風」?
話說回來,所謂溝通,有所謂「佔上風」這回事? 如果雙方是在辯論,那當然可以「占上風」,但溝通等於辯論嗎?
很重要的一個觀念:與人交流,是要「做對」,不是「作對」。
道理簡單,但許多人卻不一定做得到。
舉個例子。有甲乙兩個業務員,負責銷售某型新發明的智能洗衣機。他們分別拜訪兩戶人家,結果當他們辛苦的講解完設備的功能,也分別被兩戶屋主嗆聲質疑。屋主們表示這台機器不實用,不如傳統的洗衣方式好。
這時候正確的溝通是甚麼?是要「做對」? 還是「作對」?
a. 作對?
聽到來自屋主的嗆聲,甲業務員於是據理力爭,和屋主爭鋒相對的辯論,針對屋主指出的缺點,甲業務員一一的辯白。他用很專業、很自信的語氣,指出屋主的錯誤,矯正屋主的觀念。並且他很洋洋得意,因為屋主最後似乎被他辯到無話可說了。但辯論贏了,訂單得到了嗎? 並沒有。屋主最後禮貌地,說聲再研究看看,但實際上已經下逐客令。之後,甲業務繼續拜訪很多客戶,一整天下來,一台機器都沒賣出去。
b. 做對?
相較於甲業務的作法。乙業務一開始也是被嗆聲,說機器種種的不好。乙業務畢恭畢敬的回答:「唉呀!你真是專業。我很少看到那麼懂衣服的人,難怪看你的氣質就是智慧的樣子。」屋主被捧得飄飄欲仙,接著乙業務反過來請教屋主,他平常怎麼洗衣,邊聽著屋主怎麼說,邊認真的點頭。之後,屋主也承認,的確傳統的洗衣方式也不是那麼方便。這時候乙業務適時切入「對啊!你這方面專業,如果可以再加上一台好機器,相信可以讓你家的衣服洗得更乾淨,也讓你做事更方便。」整個過程,乙業務雖然擺出低姿態,甚至自己產品被罵也沒多做辯駁,但最終他機器賣出去了。後來也因為屋主,幫他介紹鄰居,結果一整天下來,他光在同一街就賣出多台機器。
以本例而言,乙業務做到溝通了,因為他達到了他的目的。畢竟溝通只是一個過程,若結果沒達成,過程誰輸誰贏就不重要了。乙業務成功銷售產品,他「做對」了,相反地。甲業務明明專業,又很保護自家產品表示對公司的負責,並且他也夠勤勞,一家家拜訪了客戶,最終卻一台都沒賣出去。因為他和客戶處在「作對」的狀態,結果就無法把事情「做對」。
也許人們會好奇,只是表達自己意見,為何就是「作對」? 這就是人們經常以來的迷思,以為溝通就是把「自以為是」對的事情傳達。
生活在一個團體的社會,我們每天的所作所為,無「人」就不行。
沒有人。我們有再多的專業、手中擁有再好的商品,要服務誰?要賣給誰?
沒有人。我們追求美好的生活,所有的吃喝玩樂生命各種需求要從哪裡來?
但也正因為凡事都依賴人,於是我們不能一心只想「做自己」。我們不能手中握有一個計畫,然後就「命令」別人照辦,就算是身家數百億的企業集團總裁,或位居廟堂之上的領導人,也無法用「一言堂」控制這個世界。必須各部門溝通,必須體察民意。
在一個團隊裡,就算我們覺得自己學富五車、身懷絕技,高於所有團隊的人一等。我們也必須依照團體的遊戲規則辦事。走在社會中,就算身上擁有再多財富、手握多大權力,想要在人群中恣意妄為,也是無法被社會接受。
因此,與人交流,與人溝通。不是生活中的選項,而是生活中的必須。
然而這樣的必須,卻有人無法做好。
所以說,人與人間如何相處,如何溝通很重要,當一人其他的特質,諸如工作專業、道德品格、做事效率、基本儀態等都優良,若在人際關係這一環分數較差,那人生發展是難有突破的。